新华社沈阳9月18日电 题:中国公众90年后重返抗战原点鸣警撞钟祈愿和平
新华社记者 陈梦阳 黄燕 孙仁斌 赵洪南
辽宁沈阳,9月18日上午,“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前的残历碑广场上,一座高18米的台历形状的灰色花岗岩雕塑上刻着“1931年9月18日”的黑色大字,日历上布满弹孔。这里正在举行“勿忘九一八”鸣警撞钟活动。
社会各界代表300人列队整齐、神情肃穆。9时18分,14名社会各界代表神情凝重地推动钟槌,撞响“警世钟”。14响钟声回荡在空中,寓意着中华民族14年抗日战争的艰辛历程,声声入心。
随后,防空警报声在沈阳城上空鸣响,市内九路十八街川流的汽车停驶,司机按响喇叭,加入防空警报的接力中,行人驻足,不约而同望向残历碑广场。
90年前的这一天晚上,日军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后炮轰东北军北大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不能忘记这惨痛历史教训,一定要居安思危,要时刻记住,落后就要挨打,要团结起来,建设强大的国家。”90岁的老兵张健说。
九一八事变是日军发动侵华战争的起点,由于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东北全境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全部沦陷。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14年的抗战征程。

90年过去了,中国人对当年遭受侵略欺凌的耻辱历史从未忘却。
9月16日,辽宁抚顺各界人士在抚顺平顶山惨案纪念馆集会,公祭89年前惨死在侵华日军屠刀下的3000多名同胞。
“公祭活动寄托了对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让世人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我们要以史为鉴,珍惜和维护和平。”平顶山惨案纪念馆副馆长盖岚岚说。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经过重新布展后将对公众开放。展陈的历史资料记录着日军蓄谋已久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罪行。
一个绣有“TRUTH”(真相)字样的蓝色布包摆放在玻璃展柜里,布包旁是一份装订400多页的手写中英文资料。这是沈阳当年9名爱国人士冒死搜集的日本侵华第一手证据。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馆长范丽红说,这为《国联调查团报告书》的起草和国联仲裁提供了大量实证。中国由此在政治上、外交上和道义上赢得了国际支持。
距“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不远的当年东北军驻地北大营遗址也正在修缮,并将作为遗址陈列馆对外开放。
家住北大营社区的居民林庆生今年85岁,每隔几天,他都会到修建中的陈列馆看看建设进度。“我从小就在北大营附近长大,希望人们能记住这段历史,不知道过去的苦,就不知道现在生活的甜。”
九一八事变后,虽然东北短时间内沦陷,但中国人民奋起抗争的拼杀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9月18日上午,辽宁本溪县抗联中学的学生们在老师的组织下到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参观。杨靖宇、赵尚志、陈翰章……一个个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抗联英雄的事迹永远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并化作一种精神,永久传承。

抗联中学教师王浩说,每年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这里缅怀先烈,传承抗战精神。学校2016年由原来的本溪县第四中学改名为抗联中学。
从当年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成长为如今经济总量超100万亿元人民币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90年来,中国走过了苦难辉煌的历程。
自1995年以来,沈阳已连续27年拉响警报,纪念九一八事变。之后,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加入鸣响警报的行列中。9月18日当天,哈尔滨、长春、大连、南京、成都等多个城市也鸣响警报,提醒人民居安思危、警钟长鸣。
“不忘历史,是因为中国人民珍爱和平。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这一点从我们祖先对‘武’字的解读就能看出来:止戈为武,我们珍视渴望和平,但也要保有应对挑衅和侵略的能力。”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副会长张恺新说。
九一八事变,国难降临,也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90年后,回顾和反思当年的这段历史,对当下的中国乃至世界,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法西斯分子挑起战争暴行,许多国家最初奉行的是绥靖政策,导致二战全面爆发。”长期研究九一八事变历史的中共辽宁省委党校教授王建学说,“当今世界,无论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还是经济、环境等挑战,需要的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彼此合作,而不是相互割裂和指责。这是九一八事变在90年后的今天留给我们的世界性反思。”
警报声响起时,39岁的高铁司机王伟驾驶着G8103次复兴号动车组列车从“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附近驶过。
最高设计时速350公里的列车几乎瞬间通过活动现场,但王伟依然心绪难平:“我和父亲都是铁路工人,对铁路有着很深的感情。想想当年日本人在中国的土地上修建铁路掠夺资源,甚至发动战争,令人愤恨。现在我们有自己的铁路和高铁,只有国家强大了,才会有更美好的未来。”
湛蓝的天空下,白色的复兴号列车飞奔向远方。(参与采写:丁非白 崔师豪 朱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