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30日电 (李京泽 郭超凯)随着北京、辽宁、四川、浙江等地接连出现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散发病例成为岁末年初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进程中的又一考验。
距离元旦还有一天,距离农历春节也不过42天,在这两个重要的节日里,人们的出行和聚会是否会受到散发病例的影响?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我们虽然取得了抗疫的重大成果,但多地散发的确诊病例依然提示疫情防控要做到慎终如始,双节之中防控工作更加谨小慎微。
进口生鲜能不能吃?
近些年中国民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进口生鲜被摆上了很多家庭节日或是日常的餐桌。从今年6月北京新发地农贸市场疫情,到近来大连、北京等地与冷链食品有关的散发病例,进口冷链食品让民众“望而却步”。
这涉及到一个新冠病毒“环境传人”的概念,也称“物传人”。通常指物品受到病毒污染,人接触后造成感染。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向媒体表示,“物有感染的话,多大浓度会传染?怎么传染?怎么消杀?这都是我们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
“可以确定的是,进口冷冻食品还是可以食用的。”中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副主任冯子健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表示,各地都按照国家要求对进口冷冻食品进行消毒,可以有效降低公众暴露风险。另外,总体来讲冷冻食品被污染的概率并不高。
冯子健透露,目前中国没有发现消费者接触进口冷冻食品和外包装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例报告,但他提醒民众在购买、烹调冷冻食品时仍需多加注意。比如,处理食材前要洗手,做到生熟分开;加工烹调做到烧熟煮透。
过节能不能回家、旅行?
近期,各地针对双节期间的疫情防控,陆续出台相关举措,倡导非必要不出行、错峰出行,中小学校也在陆续就提前放假展开部署。面对日益紧张的防控形势,很多人在走与不走之间犯了难,这其中的隐忧在于行程中未知的风险——即我们不知道自己会在何时何地遇见一个潜在的确诊患者或无症感染者。
“目前,在一般的社会面,中国的传播风险是非常低的。”冯子健分析称,对于散发病例我们发现的都比较及时,大规模的隔离筛查和区域性的防控举措可以有效控制散发病例的进一步传播。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汪大明从传播概率角度指出,目前国内散发病例数十例,而中国14亿人口,“只要防控做得好,病毒已经失去了大规模流行暴发的可能性”。
但是,感染风险低,并不意味着防控可以放松。钟南山近日公开表示,现在出行确实要更加注意,并不鼓励到国外去,国内的中风险地区,也不要去。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流行,加之低温使病毒生存的时间变长,传染的概率变大。冯子健强调,双节出行还是要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这三个防护原则很可能要保持到未来很长一段时间。
过节能不能聚会?
2020年春节,各地宣传不走亲访友的标语还条条在目,乡镇大喇叭里政府干部苦口婆心的喊话犹在耳边。转眼,2021年春节将至,由于疫情防控,走亲访友仍将是一个排除或者慎选项。
冯子健说,在散发病例出现之前,很多地方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疫情。我们还没有办法对每一个具体的场合、具体的人群、具体的时间点作出是否存在疫情的判断。在此情况下,不聚会、少聚会无疑是降低风险的有效举措。
汪大明指出,呼吸道飞沫传播是新冠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如果聚会中有潜在确诊病例,被感染的风险是很大的。他认为双节期间要对尽量了解熟悉亲友的生活轨迹,不去本地相对陌生的地方。
多地出现散发病例的现象何时才会结束呢?汪大明表示,这取决于海外疫情的严重程度,也取决于防控的力度,更取决于人在低温下的免疫状态。面对众多的未知,我们已知的便是把防控做细做实。正如冯子健所说,中国的疫情防控整体采取了防范型措施,即使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下,我们还是要谨小慎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