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1月25日电 (记者 李亚南)中国疾控中心消毒学首席专家、环境所消毒与感染控制中心主任张流波25日在北京表示,目前未发现因直接食用冷链食品引起的感染。
当天,中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冷链食品及秋冬季食品安全有关情况。
张流波在发布会上介绍,今年这一段时间发现冷链食品的包装和此间疫情有比较大的关联以后,中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及时发布了技术性文件《冷链食品生产经营过程新冠病毒防控消毒技术指南》。该文件要求常温情况下,对于低温冷链食品包装表面的消毒,而对于低温冷库里面的食品表面进行消毒,相关的技术方法尚在加紧研究,希望能够尽快在短期内出结果。
关于食品消毒后是不是能够直接食用的问题,张流波表示,目前的消毒是针对食品包装表面,所以主要是预防在流通环节可能面临的接触感染的风险;消毒是把病毒灭活,灭活以后核酸可能仍然存在,所以做核酸检测时仍然有可能阳性,因此碰到消毒后的核酸阳性不需过度紧张,因为消毒能够灭活病毒,但并不是破坏核酸。
“目前并没有发现因为直接食用这些冷链食品引起的感染。”张流波说。
针对最近多地频繁出现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检出新冠病毒阳性的情况,中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李宁当日表示,其中原因有二。
她指出,一方面,是因为目前国外很多国家正处于新冠疫情暴发期,各种物体的表面包括食品及其外包装都有可能被新冠病毒污染,而新冠病毒在低温下存活时间长,因此进口冷链食品及其外包装就可能成为跨境远距离运输携带新冠病毒的载体。
另一方面,中国近期加大对进口冷链食品及其外包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和抽检,随着检测频次、频率以及覆盖范围的增加,发现阳性的概率也就增加。
“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我国在加强物防方面采取的措施是非常有成效的,经过加大监测以及其他措施发现问题,及时应对处置,从而降低新冠病毒传播的风险。”李宁说。
她介绍称,截至目前,进口冷链抽检阳性率是万分之0.48,主要集中在食品外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