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安12月17日电 (记者 田进)记者17日从陕西文物部门了解到,考古研究发现,秦兵马俑的生产采用了“多渠道供应”模式,由多个作坊生产相同的产品。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组成的研究团队,发表了有关秦俑生产模式研究的新成果。
研究人员采集秦陵出土兵马俑、陶砖、夯土与青铜水禽陶芯的残块,对这些陶土制品的原材料产地与制作工艺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可能的生产模式—秦俑及相关陶土制品的原材料可能来自同一个供应中心;不同的工匠团队组成独立的生产单元(作坊),各自负责某一门类陶土制品的生产(如陶俑、陶砖、青铜陶范、夯土)。
此次研究对象主要为秦俑一号坑后修复区内的28件藏品,包括19件铠甲武士俑、2件铠甲军吏俑、1件铠甲御手俑、2件圉人俑、4件陶马。部分藏品带有“咸阳”及“宫”字样。
研究发现:同一陶俑身体各部位的成分相近,而不同陶俑同一身体部位的成分具有明显差异,这说明陶俑并非为模块化生产,很可能由不同作坊独立制作;一号坑中铠甲武士俑的数量较多,而铠甲军吏俑、铠甲御手俑、圉人俑、陶马的数量较少,二者的成分存在差异,后者的成分分布更趋于标准化,说明这些不太常见的陶俑在制作中可能使用了统一的原材料,甚至可能是由同一作坊在短时间内集中生产的;铠甲武士俑中,带有“咸阳”与“宫”陶文的陶俑,能够从成分上区分开来,这似乎支持了“咸阳”与“宫”代表两个不同作坊的观点。
本次研究中的其他陶俑,有一些表面带有数字或单个字的陶文,还有很多表面没有陶文。这些陶俑的成分与带有“咸阳”陶文的陶俑更接近,或许也由“咸阳”作坊所制。
从研究结果看,秦兵马俑的生产采用了“多渠道供应”模式,由多个作坊生产相同的产品。“宫”作坊的工匠是“中央专家”,他们拥有自己的戳印,可能负责质量要求较高的产品,是秦俑制作工程中官方“内部供应链”的一部分。“咸阳”与其他作坊的工匠提供了更多的补充产品,他们大多在陶俑上刻划自己的标志。这种多渠道供应链管理可能是一种“规模经济”,以便于在较短时间完成这项前所未有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