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杭州1月1日电
作者 王逸飞 钱晨菲
杭州富阳——黄公望笔下《富春山居图》实景地,当地人喜欢把如今的家乡称作“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富阳的变化与喜悦,体现着中国小康梦的现实模样。
“饮水自由”的幸福
打开家中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流出。即便家中自来水已经通上了一段时间,但75岁的富阳佛鲁村村民张凤娟还是觉得“新鲜”,“毕竟‘雨天黄泥水,旱季没有水’的日子,我过了几十年。 ”
佛鲁村四面环山,因区域地势悬殊,当地缺少蓄水工程。
2018年,杭州启动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三年行动计划,富阳亦全面打响农饮水改革,将原有的325座农村水站全部废除,新建8座水源水库,确保城市管网延伸供水覆盖率达85%,新建联村集中水厂供水率达8.5%,规模化供水率达93.5%。
从“喝上水”到“喝好水”,在佛鲁村村民看来,眼下实现“饮水自由”便是山区民众最真切的小康获得感。
过上《富春山居图》那样的日子
在富阳东梓关村,大量明清古建筑与46户杭派民居坐落山水间。村民朱勇杰说,“我现在过着《富春山居图》里的日子”。
“家里老宅是一栋百年历史的木结构房屋,潮且阴。”朱勇杰说,以前村里的居住环境差,一家人搬至城区生活。
为了使老村再现生机,近年,在杭州提出创建一批市级“杭派民居”示范村的背景下,东梓关的仿古建筑相继落成。
“看到房子的第一眼,我就喜欢。”朱勇杰说,一拿到房子他便迅速返乡,筹备民宿。而一个江南古村落的复兴,让不少像他一样曾外出谋求生计的村民渐渐“回笼”。
“如今仅杭派民居这带,就开了十多家民宿,就连外国游客来了都说想不到中国乡村会是这番景象。”在朱勇杰看来,置身如画家乡、陪伴父母身旁、经营家门口的“红火”,这就是他的幸福。
“农村房”成了“地铁房”
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年过七旬的富阳区新常村人陈关坤和老伴没有想到,自己的“农村房”摇身变为“地铁房”。
12月30日,杭州地铁6号线杭富段通车,富阳前往杭州主城区的时间缩短至30分钟。
陈关坤家门前几十米,便是目能所及的地铁站“虎啸杏站”。“我们小时候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能住进楼房、不愁吃穿、用上电灯电话,就是幸福生活。本以为村里能通公交车就不错了,现在出门就能坐上地铁,这是我不敢想象的。”他说。
富阳背后的浙江与中国
在浙江,小康获得感细化为每一项百姓所需。如该省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累计让近800万村民用上好水;近五年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48平方米提升至54.9平方米;实现了建制村客车“村村通”、县县通高速。
在浙江,小康幸福感体现在民众更高需求的满足中。如“十三五”期间新增绿道1万多公里;“先看病后付费”成为现实;推出数字政务,让百姓办事一次也不用跑。
当幸福来敲门,当变化真切发生,富阳的朴素故事也是浙江乃至中国小康进程的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