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14日电 当手机被禁止带入学校课堂的通知公布后,引发网络一片热议。在当下的中国,手机被赋予诸多功能,成人的世界离开手机可谓寸步难行,该通知让网友们形成两极观点,碰撞激烈。
日前公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1年春季学期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的通知》中称,各地和学校要宣传中小学生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性和加强管理的必要性,确保手机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家长要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督促管理,引导孩子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引导中小学生注重保护视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该通知的初衷是为保护孩子们的视力,但发布后引发大量网友关注,新浪微博相关话题一度冲上阅读4.4亿,讨论1.9万。部分网友对此拍手称赞,另一部分则持鲜明的反对意见。
网友“拆台CT”就说:“我实在是想不明白手机带进课堂有什么好处。学生带手机进学校,除了打游戏看小说外还有其他作用吗?希望这条禁令可以长久的维持下去。”
“清华展展姐”也称:“我非常赞同!中小学生都是未成年人,自制力是有限的。在这个智能手机嵌入生活的时代,面对大数据的精确算法,为每个人量身定制的内容,准确地锁定了你的全部注意力。试问成年人有多大的自制力能抵御手机的诱惑?某音某手,一刷一宿;王者吃鸡,一打一天。更何况孩子们呢?”她认为,不让带手机进课堂,能够很大程度地提升学生专注度和听课效率。
但另一方面,很多网友对这个禁令提出诸多质疑,认为活在信息时代的人没有手机是等着被淘汰。“Vera小胡子”就指出,这是几十年前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我们读书那会儿有平板吗?有网络吗?有手机吗?那时候有电子书,支付宝,网上招聘,买基金,电商吗?时代的发展、网络的发达和教育无关?手机布置作业、钉钉打卡是教师之过、教育原罪还是手机的锅?这些年教师队伍素质提升,但我们的教育理念,普通人对教育的评价,家长的教育方法仿佛和二十年前无异。”
有家长提出很现实的担忧:“没手机孩子真的会在朋友里抬不起头,被说妈宝家穷、没自由的,这不是把师生矛盾转移到亲子吗?”
年轻人对此也有同感,网友“清焰焰焰焰”说:“按照我自己的经历,没手机经常没法融入同学朋友讨论的话题,我就是大学才买手机,初高中的时候她们聊歌手艺人,或者热点话题,我完全听不懂也没办法插话,这种感觉真的不太好。”
家长还提出一些现实需求:“初中和高中生现在延长课后服务补课,放学都很晚。家长接送没有手机出了校门怎么联系?人山人海靠嗓子喊?上下学路上有问题怎么办?”
人民网微博在3月12日发起的“大学之前,你会给孩子配手机吗?”的投票问卷,一天就吸引4.6万人参与,其中2.5万人选择:会,但要严格控制使用时间;还有近万人选择:不会,手机会影响学习和视力;另有近万人选择:看情况,是学习需要的话会。
不少理性网友持客观态度,“此间的山羊”说:“仔细看通知,确保手机禁入课堂并不是一刀切。学生确有将手机带入校园需求的,须经学生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还是保留了一定的冗余度的。”
当然,部分有想法的网友还指出手机“不能一禁了之”,并提出很好的建议,如:巧妙设计新奇有趣的理化生物实验课,让学生手脑高度配合、精力高度集中,慢慢形成新的乐趣点,对玩手机形成挤出效应;确保每周3-4次户外体育课,加强互动式、团队合作型的运动内容,以体育教育培养身心健康、充满活力、意志力坚强的孩子,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得到更好发展;此外,家长老师也要放下手机、以身作则,成人们跟孩子一起读书、做题,哪怕偶尔一起做饭,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关注和快乐,才能逐渐替代玩手机的乐趣。
确实如网友所说,科技的飞跃和发展,最终还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让手机从“不务正业”的罪魁祸首,成为智慧教育的左膀右臂,需要教育者更聪明、更智慧、更巧妙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