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南京7月31日电 (记者 朱晓颖)中新社记者7月31日独家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她表示,南京疫情外溢进一步验证了德尔塔毒株传播力强,各地必须警惕,阻断传播链延长。她还透露,她率领的团队正加快研究针对德尔塔变异株的“加强针”疫苗,以提高疫苗保护率。
自20日晚南京通报禄口国际机场工作人员定期核酸检测样品中检出阳性9份结果以来,截至7月30日24时,南京全市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190例(其中87例为轻型,95例为普通型,8例为重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例。
据南京市通报,本轮疫情为同一个传播链,疫情源头为7月10日的俄罗斯CA910入境航班。南京目前已完成本次疫情52个相关病例的病毒基因测序工作,均为德尔塔毒株。
据通报,本次疫情早期报告的机舱保洁员参加了CA910航班的机舱清扫,工作结束以后,因为防护洗脱不规范,可能造成个别保洁员感染,继而在保洁员之间扩散传播;禄口国际机场的保洁员同时保障国际和国内航班的垃圾清运,机场其他工作人员由于接触保洁员或被污染的环境而感染。
7月10日前后正值暑期旅游旺季。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是华东地区干线机场和空中枢纽,客流量大。目前,南京疫情的传播链已延长至安徽、四川、辽宁等省市。
各地陆续公布的筛查情况显示,有不少与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有高度关联性的病例出行多地,活动范围大,由此产生了二次传播。
李兰娟分析,从7月10日俄罗斯CA910航班入境,到7月20日晚南京通报检出阳性9份,这两个时间点相距10天左右,病毒已隐匿传播了一段时间。南京疫情引发的多个外省市关联病例,也进一步验证了德尔塔毒株的传播能力很强。
据李兰娟介绍,德尔塔毒株传播力强、更加适应人体、复制快、体内载量高,同时,患者转阴速度慢、治疗时间长、容易出现重症。
面对更狡猾、更凶险的对手,李兰娟认为,各地必须采取更严、更快、更全的立体防控措施。在控制传染源、阻断传染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方面,各地都要拿出更严格的措施。
“疫情防控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隔离感染者。”在李兰娟看来:“全国各大城市必须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这‘四早’。只要真正做到了这‘四早’,就很难造成全国大面积传播。”
目前,南京正在追根溯源,开展第三轮全员核酸检测,涉及人口超过900万。长途客运站停运,地铁、火车站客流锐减,部分企业居家办公……这座长三角特大城市运转速度正有序放缓。
对此,李兰娟认为,南京已采取许多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我们不怕有输入,怕的是输入后不知晓,这种隐匿性传播危害最大。发现并隔离传染源、防止疫情扩散,是防控传染病最重要的环节。只要把应控尽控做到位了,社会整体环境就还是安全的,就可以照常进行各种社会活动。”
在后续各地的防控上,李兰娟建议,要加大对海外及高风险地区人员的管控力度,特别是要用好、用足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对潜在流入的感染者、高危密切接触者进行精准识别,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核酸检测筛查,做到疫情防控的可知可控。
“目前的研究表明,国产常用疫苗对德尔塔变异株仍然有效,即使感染病毒,也能减轻病情。”李兰娟表示,接种疫苗仍然是构建防疫屏障、巩固疫情防控成果的有效手段。各地要加快新冠疫苗的接种速度,尽快将疫苗接种率提高到80%以上。
李兰娟还透露,她牵头的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已建立德尔塔变异株的灭活疫苗种子株,正与新冠疫苗研发生产企业合作,全力以赴地推进德尔塔变异株疫苗的研发工作。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已建立非常完善的疫情防控体系,且有多次处置此类疫情暴发的成功经验,相信南京疫情的处置也同样能取得成功,迅速将疫情控制住。”李兰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