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石家庄4月1日电(记者高博、曹国厂)春到雄安,一派生机盎然。雄安新区建设工地上一派热火朝天景象,在17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20多个重大项目同步推进,16万建设大军正挥洒汗水……
雄安新区自2017年4月1日设立至今,四年来各方凝智聚力、不舍昼夜。记者从雄安新区管委会获悉,2021年是雄安新区大规模开发建设向纵深发展的关键一年,将以项目为抓手,加快重要组团(片区)发展,全面拉开城市框架,闯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
容东片区作为雄安新区开发建设先行区,规划用地面积约12.7平方公里。最多时这里有700多台塔吊、10万工人现场作业。
爬上50多米高的驾驶室,30岁的王沙沙操纵着控制方向和高低的两个操作杆,巨大的动臂准确吊起建材,准确地卸到指定地点。
王沙沙来自安徽安庆,是中铁建工容东片区安置房项目的一名女塔吊司机。“看着雄安新区拔节生长,一幢幢楼房在我们的建设下拔地而起,心里充满成就感。”她说。
这是3月18日拍摄的雄安新区容东片区安置房项目建设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中国雄安集团城市发展公司容东项目部负责人穆飞说,这里共有近千栋单体建筑,规划入住人口约17万人,计划6月底交付使用。不久的将来,居民步行3公里可进森林、1公里进林带、300米进公园。
在雄安新区主城区的核心区——规划面积38平方公里的启动区,地下管廊与地上交通路网、基础设施正同步规划、分步实施。
“启动区的基础设施完工之后,相当于把城市的框架拉开了,为下一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产业的落地提供了空间。”中国雄安集团基础建设公司总经理助理李鹏飞说。
今年雄安新区提出加快实现“新形象、新功能、新产业、新人才、新机制”工作目标,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这是4月1日拍摄的雄安站(无人机照片)。雄安新区已进入大规模开发建设阶段,超过10万名建设者正在雄安新区建设施工,120多个重大项目同步推进。这座“未来之城”是梦想起航的地方,一个日新月异的雄安正向我们走来。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雄安各基层单位纷纷成立“马上办”办公室,为市场主体提供全周期“保姆式”服务。雄县昝岗镇共推出115项“马上办”服务,包括征迁安置、施工企业重大项目落地、对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等。
以制度创新带动的科技创新,为雄安这座智能城市插上腾飞的翅膀,成为融入雄安建设发展血脉的基因。2018年9月,北京眼神科技公司将总部落户雄安,积极投身智慧雄安建设,是中关村第一批入驻雄安的人工智能企业。
眼神科技雄安事业部总经理李强说,入驻雄安以来,公司在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雄安站、白洋淀站、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雄安校区等项目中,实现二十余项创新应用场景落地。“疫情期间,我们推出的面部识别智能测温的多模态融合智能防疫系统在新区商超等多个场所应用,有效助力新区智能防疫。”
这家公司是雄安新区布局发展高端高新产业的缩影。据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统计,截至今年3月中旬,新区本级共登记企业近3800户,其中87%为北京投资来源企业。
这是3月25日拍摄的雄安新区“千年秀林”(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金皓原 摄
生态是雄安新区的显著底色。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负责人介绍说,4年来,新区蓝绿本底基本形成:白洋淀湖心区水质提升至IV类,达到近10年最好水平,淀面已恢复至290平方公里。千年秀林和雄安郊野公园建设累计植树4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0%。
家乡变富变美的速度越来越快,村民不仅有了休闲健身打卡地,还当上了护林员,增加了收入。在千年秀林护林巡逻的容城县村民王志说,他已经当了3年护林员,环境美了、空气好了,村民的幸福感一天比一天强。
雄安新区在规划建设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安新县征迁办主任王会发表示,当地成立“征迁群众之家”,每户征迁群众从周转过渡、签约、回迁、子女上学等各个环节都由两名征迁队员全过程包联。
3月31日在雄安新区拍摄的白洋淀(无人机照片)。目前,雄安新区白洋淀淀面已恢复至290平方公里。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今年3月初,雄安新区启动“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网络招聘会,发布近万个岗位信息;加强人岗匹配的精准服务,为每一名求职者至少提供1次就业指导、1个培训项目、3个岗位信息。
为提升雄安新区公共服务水平,2019年9月,北京市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幼儿园、小学、中学、医院的“三校一院”交钥匙项目正式开工。如今,北海幼儿园雄安园区进入竣工收尾阶段;史家胡同小学雄安校区和北京四中雄安校区项目全面进入内部装饰装修阶段;雄安宣武医院项目已开展主体结构施工。
站在“十四五”开局的新起点,这座承载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未来之城”,倾力“筑巢引凤”,大规模建设全面提速。一个日新月异的雄安正向我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