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酒市场该由谁来代替?
随着中澳关系的波折,春节过后,CNN财经频道发表的一篇有关澳大利亚葡萄酒在中国市场受创,导致行业萧条的文章又让澳洲酒的话题回到酒圈热搜榜上。
3月26日,中国商务部正式发布了对澳葡萄酒反倾销调查的最终裁定,将反倾销税率定为116.2% – 218.4%,征收期限为5年。
虽然经济和政治利益点不同导致两国对此的解释有很大分歧,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澳洲酒农唏嘘的同时,国内进口商们已纷纷着手“替代品”的寻找。可因为疫情防控原因,无论出国还是海外酒庄来华巡展都成为难事,因此,众多进口商、经销商在焦虑中蓄势待发,我也和几位圈内朋友讨论起“澳洲酒替代品”的问题。
在找答案之前,请随我先来分析为什么澳洲酒近几年在中国市场做得如此成功,无论是销量还是价格都一涨再涨?
01
外部大环境升温
近5年正是中国葡萄酒消费者的消费转型期,葡萄酒逐渐从礼品和宴会饮品来到人们的日常餐桌上。在消费者基数扩大的同时,年龄也在下沉,从而对价格的敏感度也有所提升。而2015年中澳之间签署的自由贸易协议,较非自由贸易国家降低了至少15%的进口成本,致使性价比原本就不错的澳洲酒,无论是在终端价格还是利润空间上都更具备优势。
还有一个造成价格差的原因不被大众所知,就是许多华人为了符合澳洲的移民条件,不以盈利为目的地进口当地产品在国内售卖,葡萄酒作为快消品,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他们的首选,使澳洲酒在南方沿海地区的三四线城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
02
葡萄酒本身问题
澳洲葡萄酒圆润饱满的口感很容易被中国消费者接受。种植和酿造过程中大量的工业机械化,让其在保证产量的同时也保证了产品的一致性,这正好符合了中国这样大体量新兴市场的需求。
03
营销策略
最后则是营销策略,新世界产区不像旧世界一样有严谨的等级划分,葡萄品种也相对单一。众所周知的龙头企业,更是用最通俗的方式让大众认识了品牌和产品的分类方式,大大降低了人们在葡萄酒文化认知上的品饮门槛。加上澳协不遗余力地推广,让澳洲葡萄酒在国内消费者心中的定位越来越清晰。
综合以上几点,澳大利亚葡萄酒在国内市场可算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想将其替代绝非易事,只能从不同方面切入。
(此文重点讨论干红葡萄酒)
04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首先,最容易找到的是在口感上相似的葡萄酒,无论旧新世界,都有花果香浓郁、酒体丰满的酒。推荐的葡萄品种除了西拉子之外,梅洛、仙粉黛、歌海娜等较容易种植且可塑性强的葡萄品种都为很好的选择。
05
性价比高的产品
其次要选择价格好同时还能保障质量和产品一致的产品。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找有实力的灌装商合作,他们有合适的原酒,品控也有严格保障,并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包装方式,不过这需要很大的订货量作为合作条件。
如若起订量没有那么大的话,可以选择酒庄平均面积较大、机械化种植率高的产区,例如意大利罗马以南,特别是普利亚及西西里岛,这些产区有许多大型酒庄及合作社值得探索。当然近几年那些区域的精品酒庄也如雨后春笋般直冒出来,无论是在舆论宣传上,还是总体品质提升上都起到了极大的协助作用。西班牙酒庄也同理,口感甚至更符合国内大众消费者的期待。
此外,还有另一个容易被忽视的旧世界产区葡萄牙。那里有很悠久的种植和酿造传统,常年的海上贸易也让当地人更容易接受新的理念和技术,我们甚至可以不太严谨地将它比作新旧世界元素的融合地;可能因为波特酒的光环太大,所以目前在市场上没有特别出挑的葡萄牙普通葡萄酒、酒庄及品牌,但无论是品质的平均水平还是性价比都相当之高。
随着澳洲酒被限制,呼声最多的“替代品”无非是智利、阿根廷、南非以及邻近的新西兰等与其有着相似特点的新世界产区酒,这点我不能不同意。特别是还在继续享受自由贸易协议红利的智利葡萄酒,近期闻风而动,趁势而上,宣传力度持续加大,出现了许多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品牌。
而新西兰因为纬度度,适合种白葡萄,在国际上最为知名的主要是白葡萄酒,而且非常有特色,没有其他产区可以替代-是真的好喝呀。
最后,在关注进口葡萄酒的同时,我们也要向内看,多关注及支持国产葡萄酒的发展,期待市面上也能出现像白酒一样多的国产葡萄酒大单品,能和进口葡萄酒在同一个赛道上竞争。
放眼大局,一个产区的崛起离不开当地文化的输出,而这样的背书非一个酒庄或者一个进口商能做到。官方和民间渠道必须双管齐下,并持续不断地投入,从而打破文化障碍达到互通互融。中国即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葡萄酒消费市场,势必海纳百川。我们既是消费者也是从业者,无论选择随波逐流还是推波助澜,我相信都能被包容和找到自己的天地!
本文原载于公众号WinePlus葡蔚雅: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