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24日电 中国创造了人类减贫史奇迹。她如期兑现了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的庄严承诺。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数量相当于欧洲总人口的贫困人群摆脱贫困,其中,最近8年达9899万。
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给全人类的减贫事业提供了至少十个启示。
——精准
脱贫3年多了,75岁的山西岢岚农民刘福有还珍藏着自家的扶贫手册,上面详细记载着贫困数据和帮扶措施。
“这是我家的脱贫史,不能丢。”他说。
在中国,每个贫困户都有这样一本小册子,它展现着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一个创举——“精准扶贫”。
按照新理念的指引,中国对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建档立卡,逐户逐人进行贫困分类。
“中国做到了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说。
——可持续
64岁的闫映山不担心返贫。他将16亩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种植黄花,一年稳挣3万元。
闫映山所在的山西大同云州区是黄花种植基地。“不会回到从前了。”他说。
返贫现象是人类反贫困斗争中的一个顽疾。中国探索出可持续的脱贫之路,“小黄花、大产业”式的案例比比皆是。
中国还及时谋划全面脱贫后的衔接战略。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意见。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张琦表示,有效衔接,是“可持续”的一个力证。
——共享
让贫困人口分享发展成果,是国际社会的普遍议题。
2019年,巴基斯坦正义运动党高级领导人卡西姆·苏里率团考察江西婺源扶贫经验并找到了答案。
那里蓬勃的乡村旅游、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齐备的社会服务,令他印象深刻。
他感叹,共享理念值得世界借鉴。
2016年到2020年前三季度,中国每个贫困县可支配财政扶贫资金年均超3.6亿元。
——举国行动
2015年11月,中西部22个省区市党政“一把手”签署了脱贫攻坚责任书。这是中共十八大后唯一一项由党政“一把手”向中央立下军令状的工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共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全部脱贫是其标志性成果。中共十九大还将“精准脱贫”确定为三大攻坚战之一。
53岁的安徽岳西龙井村党总支书记汪功义,清晰记得四年前全县三级干部决战脱贫攻坚誓师大会的壮观场景。
他说:“为了实现全面脱贫,中国动用了举国之力。”
——目标导向
安徽大别山腹地的毛河村,57岁的徐加来度过了搬入新家后的又一个春节。
去年他家的收入超过2万元。“今年会更好。”徐加来说。
5年前居住在仅有13户人家的高寒山村,徐加来曾哀叹“好日子无门”。
之后,他和村民们搬入山下新居,在驻村干部的帮助下“立志”脱贫,靠技术含量高的特色种植和护林护路全部脱贫。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中共作出的一以贯之的庄严承诺。
——系统性
“7年前,我领了1只‘扶贫羊’,现在已增加到60多只了。”安徽利辛县脱贫户周亚军受益于发“羊”财。
他还获得2.5万元补贴改造了房屋,久病的妻子享受“健康扶贫”后看病吃药已不是负担,一双儿女上学费用也被减免了。
“少了任何一项帮扶政策,我就不能脱贫。”周亚军说。
产业帮扶、医疗救助、教育扶贫、易地搬迁、就业培训、社会保障……中国成功构建起系统完备的“零盲区”脱贫战略。
拒绝“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坚持系统施策、标本兼治,中国向全球展示了深刻的脱贫哲学。
——责任体系
从高层到基层,层层压实责任,确保政策执行到位,是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器”。
一张至今仍在互联网上流传的“五级书记同框”看脱贫的照片,形象地展示着中国强有力的脱贫责任体系。
中国建立了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五级书记抓脱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领导责任体系。
实施精准扶贫后,全国共有25.5万个驻村工作队、290多万名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先后奋斗在第一线。
“正是层层压实责任,才啃下了全部脱贫的‘硬骨头’。”山西省临县县委书记张建国说。
——一类一策
甘肃通渭县黑石头村村民王建忠终于摘掉了“穷帽子”。依托企业在村里发展的育苗基地,他种的3亩金银花一年收入2万元以上。
这是产业带动脱贫无数成功案例中的一个,但是并非所有贫困人口都适合这条路子。
中国采用分类施策的办法,拓宽脱贫路径,设计出“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脱贫策略。
87岁的山西河曲农民李二不郎曾是黄河纤夫,他通过社会保障兜底,每年领取低保、养老金和高龄补贴等共约9000元,得以脱贫并安享晚年。
“贫困多维性需要治理多元化。”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章文光说。
——基础设施先行
建造基础设施,是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先行物质保障。
中国最后一个具备条件通硬化路的建制村——四川布拖县阿布洛哈村现在每天都有客运班车往来。尽管从千年闭塞中被唤醒仅8个月,但这里已是一派生机勃勃。
被认为中国最贫困的地方已经脱贫,崭新的易地扶贫安置小区、宽敞明亮的农村校舍、蜿蜒延伸的山区公路,永久抹去了一个个贫困印记。
仅在2012年至2019年间,中国贫困地区就新改建道路约5.9万公里,“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此外,全国还建成了1100多万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以及通达的电网和通讯网。
——区域协作
100多年前,从闽浙总督调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曾给甘肃定西贴上了“苦甲天下”的标签。
100多年后,水韵榕城结对帮扶旱塬定西。
扶贫车间,香菇大棚。2017年以来,福州先后投入逾11亿元帮扶定西,并派出近600名干部和技术人员,“生根开花”的项目达700多个,惠及贫困人口73万多人次。
脱贫户高吉太说:“穷日子不会再有了!”
中国创造性地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定点帮扶机制,县县都有扶贫点,村村都有工作队,调动起全社会各方力量聚力扶贫。
“富裕地区定向帮助贫困地区,是全国扶贫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之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主任黄承伟说。(记者王建华、吕梦琦、张文静、马姝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