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21日电 题:从麒麟到獬豸,古人为何将“神奇动物”请进故宫?
作者 郝凌宇
走进故宫,无论是近距离欣赏宫殿建筑还是参观文物陈列,观众可以看到很多“瑞兽”,甚至有游客专程进故宫打卡这些出现在宫门、殿内、广场、屋檐的知名“动物景点”。
作为大型宫殿建筑群和博物院的故宫早已被人们熟知,但很少有人知道故宫还附载着很多关于“神奇动物”的故事。这些“神奇动物”有何渊源?古人为何将它们请进故宫?这些关乎故宫、又与动物研究相关的交叉领域已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带着上述问题,记者近日走进故宫实地采访了《故宫里的博物学》一书作者潘婧。潘婧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后从事出版工作,在深入研究故宫馆藏文物《鸟谱》《兽谱》和《海错图》基础上,她编写出版了《故宫里的博物学》丛书。
“今天观众走进故宫打卡的很多‘神奇动物’,其实都可以从乾隆皇帝的‘枕边书’《鸟谱》《兽谱》《海错图》中找到原型。”潘婧介绍,书中所绘种类丰富的鸟、兽和海洋动物共同反映了一个物产丰富、幅员辽阔的中国,书中不少“瑞兽”已成为故宫建筑群的一部分,这与古人对于动物的认识理解相关。
比如借“瑞兽”传递寓意。站在慈宁宫门前的镏金麒麟旁,潘婧向记者介绍,麒麟在古代中国被认为是四灵之首,象征祥瑞、荣誉。
而御花园的一对獬豸((xiè zhì))则有另外的寓意。潘婧解释道,“獬豸被认为是能明辨是非的神兽,会用头上独角顶奸恶之人,被寄予公正不偏倚、光明正大的意蕴”。
除《鸟谱》《兽谱》《海错图》中提到的生物外,故宫中还有一些没有收录在书中的神兽,如太和殿屋脊上排行第十位的“行什”((音杭十)),被古人认为可以逢凶化吉、消灾去祸,甚至有避雷的功效。
除了出现在殿外,殿内也少不了“瑞兽”身影,太和殿内就陈设有甪端((lù duān))。“甪端也是一种传说中的神兽,相传可通四方语言。陈设殿内,象征着皇帝是有道明君,通晓天下大事。”潘婧说。
此外,故宫中的“瑞兽”还受到礼制约束,成为皇家秩序乃至古代文化的一部分。太和门与乾清门两对铜狮即为一例。“太和门前的铜狮身材魁梧,是故宫所有铜狮中最大的一对,象征皇权一统寰宇,子嗣昌盛。仔细观察能发现它们耳朵竖立,颇有威严。而乾清门前的一对铜狮个头更小,耳朵下垂,寓意后宫不得干涉朝政。”潘婧说。
在她看来,故宫中的“神奇动物”所反映的不仅是动物知识和古代历史文化。“将‘瑞兽’请进故宫、将‘瑞兽’与古人生活融为一体,其实也体现了古人对于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朴素理解。”潘婧说。
她指出,事实上中国古代典籍中已有不少关于保护动物、保护自然的记载。比如《孟子·梁惠王上》记载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不违天时、保护动物、保护自然的理念在典籍中并不鲜见。
今天,无论是研究古籍中的“瑞兽”,还是近距离打卡故宫里面的“瑞兽”,都能让人感受到古代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敬意和诚意。潘婧建议,人们应从传统文化中学习这份敬意和诚意,以更好的方式与动物和自然和谐相处。
她举例说,近些年公众提高了动物保护意识,但有时候做的还是不到位。比如因灯光污染导致夜间飞行的鸟类死亡。疫情以来世界范围内使用口罩数量激增,而随意丢弃的口罩最终很可能会进入海洋,威胁海洋生物生存。
“感知了解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人们要以更科学的视角保护动物和自然。”潘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