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2月8日电
香港中通社记者 殷田静子
美日印澳连续2年举办外长级“四方安全对话”,日本媒体7日传出,美国正与三国接触,争取于2月中举行四国首脑级别的视频会谈,目标是确认各国在实现“自由开放的印太”愿景方面的合作,共同应对中国。学者指出,四国首脑会议如果顺利进行,将向中国传递更为清晰的制约信号。
美日印澳“四国机制”,也被称为“四方安全对话”。美国国务院曾指出,“四国机制”的工作重点是推进建立“自由、开放和包容”的印太地区。在该框架下,四国外长分别于2019年和2020年举行会谈。如此次峰会顺利举行,将是美日澳印领导人的首次峰会。
如何看待“四国框架”的不断推进和升级?中国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张家栋8日接受香港中通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四国机制”一开始也就是一个外长级的对话机制,没有具体协议,甚至连一次声明也没有发表。该机制就是想通过表现出他们有“同盟”的可能性,来向中国传递信号:如果中国在某些方面做多了,他们就向“实”的方向走,如果中国接受他们所认定的国际规则,那他们就不走了。这次从部长级会议升级到国家元首级会议,只是表明他们向中国传递的信号更强、更清晰了。
日本《产经新闻》7日报道称,会谈预计将针对中国的海洋活动,讨论实现“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开展合作的议题,具有“牵制中国”的意图。朝日电视台也称,对于中国在南海建造人工岛、向台湾施压等问题,拜登政府展现出重视与盟国合作的倾向,有意通过“四国机制”来牵制中国。这是否意味着由美国牵头的“四国机制”正在逐渐成型为制约中国的“亚洲北约”?
张家栋表示,拜登政府的特征是“温和的强硬”,他非常注重国际团结、同盟关系和机制建设。从这个逻辑来讲,他的确会比特朗普更重视跟盟国和其他大国之间的关系。但另一方面,他也不会非常主动地像特朗普一样出招。问题是,拜登能把这个机制性的同盟体系推多远?
张家栋分析称,在“四国机制”内部,印度和日本作为中国的邻国,他们的心态都是类似的,即一方面感受到来自中国的风险,希望藉助外来力量来管理中国这个风险;另一方面又不希望因为他们对中国的敌对态度,导致这个风险成为真正的冲突,这样他们也会成为受害者。这就是他们的矛盾心态。
这次美国筹划举行四国领导人视频会谈能否成功?据日媒报道,目前取决于在对华政策上与其他三国稍微保持距离的印度是否同意开会。印度希望避免“过度刺激中国”,在此前的四国外长会谈中也表现出消极态度。
对此,张家栋指出,印度一方面考虑到中国的反应,但核心应该在于其自身的利益。“四国机制对美澳的意义非常有限,是一个低版本、可有可无的东西;对美日的意义也不大。讲白了,这是美日澳传统的同盟集团,与印度之间的关系。这种三对一的关系,对印度来讲是有压力的。”
张家栋进一步分析称,“四国机制”形成以后,各国之间不可避免地走向实体化,在很多领域的合作更密切。一旦美印关系更密切,就很可能导致印度的平衡外交体系被打破,印度的外交自由度也将下降,很难像过去一样在大国之间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来自由选择,与其他国家博弈的空间就变小了。虽然印度希望找一些新的力量来平衡中国,但印度愿意为此付出多大代价?是否愿意放弃自己的外交自主、战略独立?到目前为止,显然他们还不愿意放弃。
不过,张家栋直言,如果拜登政府真的想牵头做这个事情,就一定能做成,美国总统的面子还是很大的。但即便此次谈话成行,又能如何?美日澳已有成型的同盟体系,他们再走一步走两步,也没什么意义,印度也只会小步子慢慢走,因为大国很难不顾其他方面的牵制性因素,在一个方向上突然全面突破。因此在短时间内,“四国机制”不会发生质变,即不会走向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