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广州11月22日电 题:“熔断”还是“粘合”? 政要学者探讨疫情后全球化走向
中新社记者 陈溯
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冲击。有人认为,疫情是经济全球化的“熔断剂”;也有人怀抱希望,认为它可能成为连接全球的“粘合剂”。在2020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研讨会上,全球政要、学者对疫情后全球化走向进行探讨。
——全球化的本质和趋势不会改变
巴基斯坦前总理阿齐兹表示,纵观历史,全球化在宏观和微观层面都带来了变革性影响,全球化带来了诸多机遇,使更多人摆脱贫困,给和平带来真正保障,“保护主义可能会带来暂时的解决方案,但最终会降低消费者可获得产品的质量,也不利于出口,闭关锁国无法带来繁荣,拥抱全球化才能通往繁荣。”
在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朱民看来,虽然现在反全球化的噪音不断,但全球化的本质和趋势不会改变。全球化的根本核心是全球配置资源,提高劳动生产力,提高人类福祉,当今绝大部分国家仍需要获得发展,就必然形成全球要素资源的流动,成为全球化继续前行的根本动力。
“经济全球化有其内在动力和生命力。经过长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已经形成,无法退回到相互割裂和封闭孤立的状态。”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王超表示。
——全球化的内涵与形式发生调整
在大势不变的情况下,全球化还是出现了无法忽视的新变化,需要国际社会作出相应调整。
朱民表示,从目前看,全球化从纯市场的追求效率和利润最大化,走向追求更多公平、补偿、安全,从商品、资本的流动,转向技术、服务、信息的流动,更加重视技术转移安全。在纯市场运作的基础上,逐渐走向市场、政府、国际的平衡。
在专家看来,区域化的快速发展也是全球化的一种新变化。
印度尼西亚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基金会副主席尤素夫·瓦南迪表示,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融合与合作计划层出不穷,区域成功将累积势能,促进全球的成功。
王超表示,当前区域经济合作进程加快,成为新一轮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近日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正式签署,标志着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也对冲了逆全球化的势头。
——疫情是重塑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变量
“疫情暴发之前,全球治理和全球经济就已经很糟糕了,某些国家推行的贸易保护主义严重影响了跨国经济交往和国际多边合作,而疫情激化了这些问题。”比利时前首相伊夫·莱特姆表示。
疫情将把全球化引向怎样的未来?专家表示,“崩坏”中或许蕴藏着全面革新的机会。
清华大学客座教授、英国剑桥大学政治和国际研究系前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表示,在正常时期,大多数变化都是相对缓慢的,但在危急时刻,变革的步伐就会加快,疫情可能会彻底重塑世界秩序。
王超表示,疫情之后各国人心思稳,政治、社会心态更加理性,加强国际抗疫合作、推动经济复苏的意愿强烈,逆全球化势头可能有所放缓。疫情暴露出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缺失领导、协调不足、效率低下等问题,也被推上改革日程。除了加快改革全球治理体系和全球贸易体系,还需要发挥大国作用,摒弃意识形态之争,跨越文明冲突陷阱,担当大国责任,加强协调合作,共同推动世界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