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回首往事七十年》
作 者:张树纯(网名观海听潮)
完稿于2022年10月
原创 首发
续上期
- 请点击此处链接阅读连载一;
- 请点击此处链接阅读连载二;
- 请点击此处链接阅读连载三;
- 请点击此处链接阅读连载四;
- 请点击此处链接阅读连载五;
- 请点击此处链接阅读连载六;
- 请点击此处链接阅读连载七;
- 请点击此处链接阅读连载八;
- 请点击此处链接阅读连载九;
- 请点击此处链接阅读连载是十;
- 请点击此处链接阅读连载是十一;
31.编辑《兰台漫笔》 压箱底自我欣赏
人到老年,除了身体健康、开心快乐,其他都已无足轻重。
退休以后,闲来无事,就把保存下来的各种文章汇集到一起,做了个分门别类地整理,编纂成书稿,取名《兰台漫笔》,作为我从事档案工作24年在学术方面的一个总结。
之所以为本书取名《兰台漫笔》,是因为我所写的这些东西,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研究方向,对于日本侵华,主要是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的侵华,还算有意识地做了一些专题研究,写了几十篇论文。其他文章,有些是工作方面的研究,有些则是根据所掌握的有价值的零星档案史料撰写的历史论文,有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有的是一段历史或事件的一个侧面,很不成系统,因此,只能称之为“漫笔”。
由于零散的东西太多,这里只是把一部分自己认为还有一定价值的文章加以整理汇集,千字以下的短文和新闻报道稿件未收在内。发表的文章中,有的是用笔名发表,有的是与他人共同署名,但这些文章全部是由我构思并撰写,只是为了工作平衡,或者应他人之约署名评定职称,因此也一并收录。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体裁,将其归类为五个方面:
历史瞬间。收录了80余篇历史研究方面的文章,绝大部分是根据辽宁省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写成,并发表在国家和各省的档案或历史刊物上。这些文章中,我自己认为有的很有价值。比如《第一届满洲省临委研究的几个问题》一文,确定了中共满洲省委成立的具体时间,解决了东北地方党史研究50多年悬而未决的问题。满洲省委成立之后,由于当时秘密工作条件所限,没有留下多少档案资料,从1947年原东北抗日联军领导人周保中组织撰写《东北抗联历史初稿》开始,就在查证满洲省委成立的时间和过程。此后,东北地区的党史工作者也在不断地探究这个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更是掀起了东北地方党史研究的热潮。但限于史料的缺乏,只能根据回忆录和旁证资料来确定满洲省委成立的时间,比较统一的认识是1927年10月,具体哪一天,没有史料证明。因此,多年来,一起延用“满洲省委成立于1927年10月”这一模糊的说法。
1988年我在参加编辑《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时,在中央档案馆发现了第一届满洲省临委书记陈为人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上面清楚地写着满洲省委成立的时间、过程和东北党组织状况。根据这份报告,我撰写了《第一届满洲省临委研究的几个问题》一文,经辽宁社会科学院党史所专家审定,发表在《东北地方史研究》1990年第一期,被党史所专家戏称为确定满洲省委成立时间的“版权所有者”。还有一些文章也被有关专家认定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比如《侵略者的自供状》一文,介绍了在满铁档案中发现的日军南京大屠杀档案的内容;《九一八事变中的铁路军事运输》一文,揭露了满铁会社帮助关东军在九一八事变中进行军事运输的内幕;《石井四郎在山西进行的细菌战实验》一文,首次揭露了侵华日军七三一细菌部队罪魁石井四郎在山西进行的细菌战实验情况;《张作霖魂归何处》一文,披露了张作霖死后九年才举行葬礼的情况,为《今晚报》、《作家文摘》等多家报刊转载。
业务经纬。我从事档案工作近24年,在辽宁省档案馆做过编研,干过档案管理,1995年调到《兰台世界》杂志社从事编辑工作,2005年调回省档案馆利用部、学会做研究直至退休。每个时期都写了一些关于档案专业学术论文、业务研究方面的文章,比如,如何编纂一部史料,编纂史料中的选材;馆藏档案介绍,满铁会社档案介绍;在历史研究中怎样选题,怎样利用档案撰写史学论文,向杂志投稿应该注意的问题,等等。这些文章都是我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体会,虽然有些文章研究性、学术性可能差一些,但我自己觉得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参考价值,这方面的文章收录了30余篇。此期间还为编辑的图片集、论文集、大型展览、专著等撰写过若干篇序言、前言、导语、简介、后记等,文字也近20万字,没有收录在《兰台漫笔》之中。
工作述评。这部分文章,有的是就档案工作某一方面或某些问题作的评述,有的是为《兰台世界》撰写的评论员文章,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兰台世界》的办刊宗旨之一,就是配合省委、省政府及省档案局中心工作,做好宣传导向和服务工作。每遇涉及全省档案事业发展的大事,都要发表导向性文章,对全省档案工作予以指导,这些文章都是我执笔撰写而成。而多数是通过评论员文章的形式发表。从我主持《兰台世界》杂志社工作到2005年调离,每期“本刊评论员”文章都是由我执笔,局领导审定后发表,故也收录其中。
辽海专访。全部是由我采访、撰写的辽宁档案战线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事迹的通讯。有全国档案战线英模、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档案科科长崔新一,辽宁省劳动模范、锦州市公安局太和分局档案员刘树荣,全省档案和税务系统先进工作者、盘锦市地税局兴隆台分局办公室副主任孙迅等,还有较早晋升为辽宁省特级档案工作先进单位的机关,晋升为省一级档案工作先进单位的县区档案局,也有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典型、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典型等的事迹报道。这些专访,有的发表在《中国档案报》,有的发表的《中国档案》,多数发表在我主持《兰台世界》工作时期。在此期间,我还采访了许多全国劳动模范、战斗英雄,比如郅顺义、尉凤英、李素文等,都是由我采访记录并整理成文,但都以他们自己的名义发表,这些文章没有收入。
散文随笔。均属涂鸦之作。档案工作讲究的是认真,这也给我养成一种学术思维,尤其是撰写历史研究方面的学术文章,讲究的是史实、数据和逻辑。因此,就我所撰写的文章风格而言,更多的是逻辑思维,不具备或者很少具备形象思维的能力,写不出可称之为文艺作品的东西,偶尔写一篇散文、诗歌、顺口溜之类,也很不成形,只够自我欣赏水平,别人看了笑话。
在20多年的档案工作中,应该说,我是逐渐地熟悉这项工作,下功夫研究这项工作,尽心尽力地做好所承担的每一项工作,并努力做出成绩。在担任历史档案二部主任期间,为了熟悉馆藏,我在工作之余翻阅了历史二部管理的20多万卷册档案资料,并作了大量的笔记。漫游在档案资料的海洋中,不仅提高了业务能力,学到了许多历史知识,也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为研究撰写有关论文奠定了基础。
我初到辽宁省档案馆编研部工作时,一切都是新鲜的。当时人近中年的我,对于档案完全是个门外汉,即使是连续坐八个小时,也是我苦练后的结果。怎么尽快进入工作?除了正常地工作、学习外,我给自己定下一个任务:每参与完成一个编研专题,至少在报刊上发表一篇2000字以上的论文。我参加的第一个编研专题是《辽宁省对资改造文件汇编》,面对的是数百份相关的文件资料,写点什么?大的题目不好把握,我就选择小的。就这样,我选了营口市对资改造这一题材,从营口市对资改造的试点、过程、成绩、存在问题,到经验教训,都作了一番论述,三易其稿,写成3500字的《营口市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简述》一文,投给省委党史办的刊物《党史纵横》,他们转给了《营口党史》。很幸运,很快被采用发表。这篇文章的发表,不仅鼓舞了我,也为我奠定了信心。
24年档案工作给我的启示是:作为一个档案工作者,应该也必须结合自己的工作开展一些学术研究。这不仅是个人学习业务知识的最佳途径,也是扩大档案工作的影响,锻炼和展示自己文字综合能力的有效方式。因为每写一篇文章,都要去查阅档案,收集资料,了解情况,并通过对所掌握的资料和情况分析综合,归纳整理,进行研究探讨。久而久之,就会学到更多的东西,提高了的文字综合能力。文章发表了,尤其是一篇有见解的文章发表了,也会提高作者所做工作的声誉和影响。
换而言之,档案工作是这样,其他任何一项工作也都是这样,只要下功夫钻研,都会取得相应的成绩,反过来说,也会得到社会的回馈。
《兰台漫笔》编辑完成后,女儿建议我印刷出版,我拒绝了。理由是,我的这些文章,缺少基本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不会有几个读者,没有读者的书籍就得不到社会承认,就是一种浪费。
既然如此,做这样无效的劳动还有何意义呢?对他人来说可能一文不值,对我自己来说,意义非凡。它是我一生文字工作的总结,是我24年档案工作学术成果的汇集,也是我退休生活的一个乐趣。就让它放在箱子里,我一个人孤芳自赏,来实现它的价值。(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