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回首往事七十年》
作 者:张树纯(网名观海听潮)
完稿于2022年10月
原创 首发
续上期
- 请点击此处链接阅读连载一;
- 请点击此处链接阅读连载二;
- 请点击此处链接阅读连载三;
- 请点击此处链接阅读连载四;
- 请点击此处链接阅读连载五;
- 请点击此处链接阅读连载六;
- 请点击此处链接阅读连载七;
- 请点击此处链接阅读连载八;
- 请点击此处链接阅读连载九;
28.来到新西兰同女儿团聚
对我来说,同女儿团聚是我退休生活的最好选择。
我2011年1月6日正式办理退休手续,于2011年6月来到新西兰(New Zealand),同女儿团聚。
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家庭团聚是一个人生活最快乐幸福的时刻。以前,中国的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社会福利保障不够完善,人到老年,不是国家奉养,而是子女赡养,这也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推行独生子女的国策,一对夫妻只允许生一个孩,无论男孩、女孩,无不成为父母的掌上明珠,家庭团聚的观念更为强烈。尤其是人到了老年,不仅需要子女的赡养,更需要子女的关怀慰藉。我也是个普通人,不可能超脱到传统习惯之外,退休之后,与女儿团聚,成为当然的选择,也是唯一合适的选择。
女儿来新西兰读书,毕业以后就留在这里就业。经过了几年的奋斗努力,生活逐渐走上正规。可女儿居住的城市基督城(Christchurch,亦译为译克赖斯特彻奇)2010年9月4日、2011年2月22日连续两次大地震,致使住房遭到严重破坏,不得不租房居住,生活受到极大影响。灾后女儿的生活和工作咋样?受到什么样的影响?需不需要帮助?一直是压在父母心里的一块石头,让我们寝食难安,恨不得立即飞到新西兰看个究竟,帮她一下。地震过后不久,我就向新西兰驻北京大使馆递交了签证申请,还算顺利,没用太多的时间就签下来了。
6月21日,我们夫妇坐上了大韩航空公司航班,经韩国仁川到达新西兰奥克兰机场,踏上新西兰国土。
当时中国与新西兰基督城还没有直通国际航班,要到达女儿居住的基督城,即使乘坐大韩航空公司的航班,也要到奥克兰转乘新西兰国内航班。我们从中国出发前就同女儿约定,她从基督城乘国内航班到奥克兰去接我们。经过11个小时,飞行了近万公里,跨越差不多整个太平洋,于新西兰时间6月22日早上7点着陆奥克兰。取了行李,通过海关,满怀兴奋的心情走出航站楼见女儿,可左顾右盼不见她的身影,我又不懂英语,弄得一头雾水,不知如何是好。后来找个会英语的华人咨询才知道,由于智利火山爆发,火山灰已经笼罩南半球上空,新西兰所有国内航班停飞。女儿也急得团团转,亏她急中生智,找到在奥克兰的同学去机场接我们。又在网上订了汽车旅馆(Motel),订了外卖快餐,把我们安定下来。到了第三天下午航班通航了,才改签了飞往基督城的航班机票,飞抵目的地。
地震后的基督城到处是残垣断壁,女儿的房子也被破坏得惨不忍睹,只能暂时租房居住。好在新西兰政府救援措施还算到位,房租由政府报销,大大减轻了地震灾民的负担。生活安定下来之后,女儿就用工余时间带我们参观基督城街景市容、公园风景和地震废墟,我也对新西兰做了一些网上考察,以便增加一点新西兰的知识,能给生活带来一点方便。
新西兰,位于太平洋西南部,西隔塔斯曼海与澳大利亚相望,全国由南岛、北岛两个大岛和斯图尔特岛及其一些小岛组成,南北岛之间相隔库克海峡。全境多山,平原狭小,国土面积约为27万平方公里,与日本和英国的面积相近。海岸线长约1.5万公里,领海面积约为400万平方公里。当年人口约400万人,到2021年才突破500万人。据考从1350年起,毛利人就在这里定居。1642年欧洲殖民者第一次在新西兰登陆,1840年2月6日,英国殖民者与土著毛利人族长签订《怀唐伊条约》,由此新西兰成为英国殖民地。1947年, 新西兰成为主权国家,但仍属于英联邦成员。
新西兰畜牧业发达,是传统优势产业,畜牧业生产用地1352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一半。乳制品与肉类是最重要的出口产品,粗羊毛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总产量的25%。截至2019年底,新西兰全国奶牛存栏数626万头,肉牛存栏数约389万头,羊存栏数2682万只。
根据2018年人口普查数据,在新西兰定居的华人数量为26万人,是新西兰人口增长最快的族裔之一,也是亚裔中居印度之后的第二大的群体。华人主要分布在奥克兰、基督城和惠灵顿三大城市。
首都惠灵顿,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位于新西兰北岛西南端,濒临库克海峡,与南岛一水之隔,是世界上最南的首都城市。
奥克兰是新西兰最大的城市,位于北岛北部,全国工商业中心和国际交通枢纽,人口150万,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一。
我女儿居住的基督城,是南岛的最大城市,也是南岛的工业中心,人口38万。主要工业有肉类加工、羊毛、机械、化肥和服装业等。基督城位于南岛北部的东海岸,气候温和。我查了一下纬度,基督城地处南纬43.5度,与吉林省吉林市纬度相仿,吉林市是北纬43.5度,但气候却大相径庭,吉林市是大陆季风气候,冬天冰天雪地,夏天又酷暑难当。基督城是海洋性温带气候,受塔斯曼海峡暖流影响,四季如春,夏天温度平均25°C,少有30°C的时候。冬天温度基本上保持零上,白天则可能达到20 °C,很少零度以下。
全市拥有600多座公园(草坪式公园和花园),加上家家户户都栽树种花,使基督城有“花园之城”的美誉,又被称为“上帝的后花园”。市中心的海格利公园非常大,公园内建有坎特伯雷博物馆、植物园、樱花大道,还有高尔夫球场等文化、体育、娱乐设施,公园之大是世界城市中的市内公园之最。
基督城是著名中国国际友人路易·艾黎的故乡, 在路易·艾黎的倡议下,基督城市于1984年与中国甘肃省兰州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2006年与湖北省武汉市结为友好城市;2022年年初与广东省签订《友好城市协议》,在经贸、科技、教育、农业、旅游、环保、人才培养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
这些都是教科书和网络中的知识,与实际感受的新西兰又不一样。外国的月亮也不比中国圆,哪里的月亮都有圆有缺。我在新西兰已经侨居10年,印象也是有圆有缺,这里也谈一点自己的切身体会。
新西兰给我印象最好的是生活环境。政府、百姓都很重视环境保护,所到之处,都是山青水秀,鸟语花香,蓝天白云,空气清新。海水碧蓝透明,河、湖清澈见底,自来水都可以直接饮用。生活在这里,不用担心空气、饮水的污染,也不用担心蔬菜、食品里的农药残留和过量的食品添加剂。
新西兰人礼貌待人,助人为乐。不管走在大街还是乡间小路,无论男女老少,对面相逢总是毛宁(Morning!早上、上午的问好)、哈喽(Hello!你好!)不离口,受到帮助,哪怕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能听到三克油(Thank you!谢谢!);影响了别人,哪怕给你带来一点点不方便,也会说一句艾姆骚瑞(I’m ssorry!对不起!)。如果开车途中抛锚,不用你求援,过往车辆一般都会停下来帮你处理,处理完后,举手拜拜,走人了。这样的事我都经历过多次。有一次同朋友一起去南岛最南部的城市因弗卡吉尔海滩捕鱼,车陷到了沙滩上,立即就有两辆车主动开过来,两位年轻人拿着揽绳把我们的车拖出来,问他们姓名,只是摆摆手,车就开走了。
新西兰的官场清廉,人际关系简单。没有走后门拉关系,没有请客送礼。在职责之内,发现有人以权谋私,或者被举报收受贿赂,不仅工作会立即丢掉,还会被司法起诉。根据非政府组织透明国际的年度清廉指数,到2022年新西兰连续三年获得全球最廉政国家的称号,与丹麦和芬兰一起荣登榜首。
2010年2月,新西兰内阁房屋部长希特利被媒体披露将两瓶红酒的开销,谎报为与太太参加执政党国家党会议的餐费,在对希特利的报销账单审计时发现了问题,审计长立即立案调查。紧接着,这起“天大的腐败案”导致多地民众举行游行示威。希特利公开道歉,偿还约1000新西兰元后被迫辞职,并被起诉。
2010年12月,新西兰首位华人内阁部长、新西兰少数民族事务部部长、妇女事务部部长黄徐毓芳,因涉嫌使用公款报销其丈夫海外不到300新元(约合人民币1500元)的旅行费用,而主动辞去内阁部长职务。时任总理约翰·基在深表遗憾之际,也认为这样做是一项适当的举措。
要说不满意的地方,体会比较深的是还存在种族歧视,有时候还挺严重。新西兰是个多种族、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以欧洲主要是英国、爱尔兰等国家白人殖民者后裔占多数,土著民族是毛利人,近些年,亚洲裔、非洲裔、太平洋岛国人移民逐渐增多。但一些白人在内心深处自认为是新西兰的主人,把后来者特别是近些年的移民视为闯入者,尤其是受国际环境影响,对中国移民有一定的歧视。
2019年3月15日下午1時40分,一名居住在新西兰的澳大利亚人用半自动步枪袭击了基督城光明清真寺和林伍德伊斯兰中心,造成51人死亡、49人受伤,其枪击过程还用自带的摄像头进行了现场直播。在案件审理时凶手承认,杀人动机出自白人优越主义、伊斯兰恐惧症和白人种族灭绝阴谋。其被法院判决终身监禁,不得保释。
从2020年流行的新冠病毒至今,许多新西兰人受美国的宣传影响,认为中国是新冠病毒传染源,进而对中国人进行歧视,袭击、辱骂时有发生。我的一个朋友在当地一家中文报纸当记者,在摄影采访途中,遭到一欧裔袭击,至脸部、眼睛受伤,法院后来只判决袭击者赔付400新西兰元的眼镜款,而且每个星期只赔付10新元。
这些现象虽然只是个案,但给亚裔市民生活带来不便,走在路上都要处处小心。我每天出去散步,都要带上登山拐杖,不是为了防摔,而是防止被偷袭。女儿也嘱咐我们,晚上尽量不要出去散步,以防发生突发事件。
29.我在新西兰忙碌快乐的退休生活
屈指算来,我和老伴来新西兰前前后后也有十年了。十年的异国他乡生活,也经历了一个从不适应到逐渐适应的过程。回顾这么多年的经历,做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晚年生活虽然忙忙碌碌,但也快乐满满,幸福满满。这要感谢孝顺的女儿,感谢贴心的朋友。
在《回首往事70年》即将收官的时候,把我在新西兰的忙碌、快乐、充实、幸福的退休生活分享给亲朋好友。
回归田园生活
我本来就是农民出身,18岁之前一直生活在辽西山区农村,很小就跟着母亲参加农业劳动,对农村生活和田园劳作有一种特殊感情。退休前,就曾同老伴儿谋划,将来回到家乡租几间房几分地,种菜种瓜,养猪养鸡,回归田园。可随着到新西兰同女儿团聚,这个梦想也化为泡影。
还是女儿理解老爸的心理,在建房的时候,为我开辟了近三分地的小菜园,这回可是给我提供了用武之地。改良土壤,松土施肥,播种育苗,除草灌溉,开始阶段几乎每天泡在菜地里。新建房土质不好,种植方式又是中国传统的劳作方法,一天下来,腰酸背痛,胳膊、腿都懒得得挪动一下,但也乐此不彼地坚持,看到长得葱绿茂盛的蔬菜,第二天又忘乎所以。
这几年随着土壤的改良,我的小菜园收获也越来越多。我种植蔬菜把握的原则,一是中国人喜欢吃。比如韭菜、架豆、香菜、茼蒿等——老外不喜欢吃,华人又离不了,我正好拾遗补缺。二是市场没有或者价格过高。有些蔬菜在新西兰的菜店里价格高得离谱,尤其是冬季,菜比肉贵,比如小红尖椒价格高的时候近200新西兰元一公斤,合500元人民币一斤,最便宜的时候也要20、30新西兰元一公斤;鲜大蒜30新西兰元一公斤,合人民币75元一斤;5棵筷子大小的一把大葱,2新西兰元,合人民币2元一棵。我自己种的小红尖椒、大蒜和大葱,除了3、5新西兰元的肥料与我付出的劳动,没有其他成本。三是尽量种植低温作物。新西兰气温比较低,夏天正常的气温25度摄氏度左右,适应于低温作物生长,我除了架豆、辣椒,基本不种高温作物,以保证收成。
我种的蔬菜每年都不下20种,除了上面提到的品种,还有蚕豆、荷兰豆、大萝卜、胡萝卜、芹菜、苋菜等。自己吃不完,就与朋友们分享,尤其是韭菜,一茬能收获三四十斤,80%分享给朋友们。新西兰冬天的最低气温很少有零下的时候,许多蔬菜就长在地里,随吃随拔,非常方便。
除了种菜,还栽了樱桃、无花果、桃、杏等十几棵果树,以及数百棵各种花卉,既享受了美食,又美化了环境。
享受天伦之乐
照看外孙,这是最令我舒心快乐的事儿。
女儿忙于创业,36岁才当妈妈。现在,我有两个外孙,一个7岁,一个5岁,都已经上学了。
女儿中年得子,自然是全家莫大的喜事。中国人的习惯,下辈爱,隔辈亲,两个孩子成为全家人的掌上明珠。对我们老两口儿来说,照看外孙更是责无旁贷。那真是放在地上怕摔,捧在手里怕化,从吃奶、吃饭,到睡觉、洗澡,什么都得管一下。女儿怕我们累着,不让我们干那么多,但我们反而有时候还信不过她对孩子的看护,好像只有我们照顾才周到。即使有些事轮不到我们做,嘴也得唠叨到位。这种想法和做法,受到朋友们的批评,说我们这样做会惯坏孩子,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我自认为在看护孩子方面还是比较理性,只是在生活上多加照顾,一是让孩子健康成长,二也是为了减轻女儿的负担,从来不娇惯他们,恰恰相反,比较注意培养他们生活的自理能力,发现一点点不良习惯的苗头,也能及时纠正他们。
为了使两个孩子能健康成长,他们一出生,我就给全家人约法三章:一是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保证他们安全健康发育长成,不能出任何闪失。二是教育孩子通情达理,明辨是非,孝敬父母,礼貌待人。三是创造条件,鼓励学习,不强迫,不施压。中国的教育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实际上,一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已经使全面发展流于形式,仅剩下督促孩子学习了。我把德智体全面发展调整为体德智全面发展,把给孩子一个好身体好放在首位,这样也适应新西兰的教育理念。在新西兰没有什么起跑线,注重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培养他们的爱好专长。在就业上,也不强调学历、学位,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能自食其力。在我的思维里,除了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培养孩子有一个好的品行,比一个学士、硕士学位更重要。
现在两个孩子都已经上学了,我感到他们的方方面面还令人满意,两个孩子不时就给我拿回一张奖状……看着孩子们的进步,我也高兴得合不拢嘴。现在老大艾瑞克读三年级,已经得了五张奖状,老二伊凡读一年级,也得了两张奖状,我都给他们建立了家庭档案,经常翻出来欣赏一下。
照顾外孙虽然很辛苦,但更多的是享受了天伦之乐。同孩子们在一起,不仅让我每天都有一个愉悦的好心情,也使我的退休生活更加充实。当我劳作一天坐在沙发上休息的时候,孩子们围前围后地向我撒娇,哄我开心,心里的所有烦恼和劳累都抛到九霄云外,留下的只有开心快乐。
旅游观光摄影
说到在新西兰的生活,我的一大爱好就是旅游、摄影。
新西兰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为它造就了无比秀美的风光。这里地形开阔、地貌多样。你可以看到壮丽的冰川,起伏的山脉,广袤的平原,如画的峡湾,亚热带雨林,火山地热喷泉,以及绵延数公里的海滩。还有14个壮观的国家公园。走到哪里都是蔚蓝的天空,漂浮的白云,翠绿的草地,碧蓝的湖泊,清澈的河水,成群的牛羊,到处都是独特的风景奇观。
这里的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的美景,加上地广人稀,空气清新的优美环境,被称为世界上的最后一块净土。在这块旅游圣地上,不仅新西兰人自己每年都会驾车到各地旅游度假,外国游客也蜂拥而至,新冠疫情之前,旅游成为新西兰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十年来,在这方面我也没少为新西兰做贡献,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或者组团,或者仨俩朋友结伴儿,或者全家出动,几乎走遍了南岛的山山水水,北岛也涉足了数次。
全家出游都走短途,一般在200公里范围之内的景区,当天往返,以便不影响女儿、女婿上班工作。时间长了,有些景区已经去过多次,像法国小镇阿卡罗阿(Akaroa),每年都多次光顾。朋友结伴儿出游,以摄影采风为主,有备而发,两三天时间即回。组团出游,一般是七八个朋友自发组团,采取自助游的形式,事先规划好路线,预订好旅游度假屋(Holiday House),边浏览风景,边摄影采风,花销实行AA制,不欠人情,其乐无穷。
印象最深的是2014年5月的一次旅行,着实经历了一次山区历险。我与朱其平、陈建怀、刘玉兰四位摄影爱好者,相约去新西兰南岛的泰勒湖(Lake Taylor)拍摄山区秋景。目的地在南岛北部山区,距基督城(Christchurch)约150公里,沿1号公路向北,转7号公路向西北,然后进入大约40公里的山区沙石土路,路况极差,路面崎岖不平,狭窄处会车都困难,最小的转弯角度不超过30度,路桥全是木质单行,很多路段下面就是悬崖,平时很少有人涉足这里。
刘玉兰驾驶着她的四驱宝马在峡谷里蜿蜒穿行,行驶了一个多小时,竟然没有遇到一辆车,没有碰到一个人。当车行至距目的地还有十来公里时,左侧两个车轮胎被扎爆,备胎只有一个,只好抛锚在荒郊野外。这里是个空旷的河谷,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没有过往的行人和车辆,更没有手机信号。怎么办?还是英语通老朱有主意:找电话,求救援。我与刘玉兰留守,他和老陈步行了十来公里,到目的地才找到有线电话,联系上救援机构AA,答应一小时后派来拖车。这还得感谢新西兰的AA,这是一个车辆事故连锁救援机构,只要加入这个机构,无论在新西兰的什么位置,都能得到有效救援。
AA答应来救援,大家就有了盼头儿。等吧,三个小时过去了,还没信儿。深秋的夜晚,气温骤然下降,身在车外,冻得浑身打颤,大家开始焦虑,老外虽然答应救援,可万一有啥特殊情况,我们就得在这没有人烟的大山里过夜,每个人都做好了这样的心理准备。为了打发时间,大家相约支起“长枪短炮”开始拍摄星空。正在这时,发现远处有车灯闪烁,不知谁说了一句:“救援车来啦!”兴奋立刻降临到每个人头上。等了5个多小时,终于盼来AA的救援拖车。
按照AA的规定,要将事故车辆免费拖运到最近的修理厂。刘玉兰的车是宝马X5越野,一般修理厂没有配件,大家商量之后,只好把这辆瘸了两条腿的车装上拖车拉回基督城。瘸腿车装在拖车上,我们四个人坐在瘸腿车里。车外是一片漆黑,只有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在嘲笑我们。拖车行驶在崎岖的山路上,路下是悬崖,路面的车不停颠簸,万一固定车轮的绳索出现松动,后果将不堪设想。拖车开得很缓慢,车上的人却都紧张得提心吊胆,眼睛紧盯着车外,眨都不敢眨一下。神经紧绷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平安到达一个小镇,换乘修理厂的汽车,晚上12点才回到基督城。泰勒湖秋景没拍成,还经历了这样一场虚惊,好在有惊无险。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突然想到一句网络格言:“我容易啊?”玩笑归玩笑,旅游却实是个辛苦事儿,但总是累并快乐着。
学酿玉液琼浆
从2021年开始,我又迷上了酿酒,不到一年时间,已经酿造了近百斤52度“老白干”。
我平时喜欢喝一盅,而且喜欢喝点小白酒,也没有酒瘾,只是隔三差五地喝点儿,也就是一两酒,朋友小聚就多喝一盅。父亲是个老中医,我年轻的时候,他就总提醒我喝酒要适度,适度活血,过量伤身,遵照他的教诲,我也严格把握这个饮酒原则。
在新西兰,洋人不喝白酒,当然也不生产。中国进口的白酒,落地新西兰,身价就涨了10倍,女儿总是不惜重金满足我的小嗜好,每次都花上数百新西兰元买那么几瓶。说心里话,我喝着这样的高价酒,心里也不自在。新冠疫情后,外贸受到影响,中国白酒出口受限,更成天价。
2021年,在我的要求下,女儿给我买了一套自动酿酒设备,自己开始学酿白酒。你还别说,酿酒成了一种乐趣,一发而不可收。开始阶段,按照说明书要求,发酵一个星期蒸馏一次,后来逐渐摸索,发现发酵两个星期为最佳,蒸馏的酒度数高,出酒量多。后来就照此办理。一锅接一锅地做,乐此不疲。
自己酿酒在新西兰华人中比较流行,他们大多也是从中国邮购的这种自动酿酒设备。这也得益于中国酿酒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白酒酿造是自然发酵,夏天最少要一个月的周期,冬天时间更长。现代化的酿酒设备五花八门,大多是电气常温发酵,周期短,产量高。我买的是一台10立升的家庭式自动酿酒机,费用1500元人民币左右。用4斤大米作原料,20克安琪酒曲发酵两个星期,蒸馏出最佳酒精度的52度白酒3.8斤,算一算投入产出,除去设备折旧,一斤白酒的成本就是一斤大米加5克安琪酒曲,再加0.5度电的价钱,也就是2、3新西兰元,核算成人民币,大约就是10块钱,价钱相当于新西兰白酒市场的二十分之一。
物美价廉,这是我自酿白酒的特点,我给它命名为“老头乐牌老白干”,没有任何添加剂,味道醇美,口感适度。用一句广告语形容:朋友喝了都说好。
我的白酒生产量积少成多,每年也应该在百斤左右。其实我自己消费的并不多,一个月3斤酒足够了。新西兰同中国一样,私自出卖酒类是违法的,所以大半都送给朋友了,就像我种的蔬菜一样,劳动成果与朋友们共享,给自己留下的是劳动过程,收获的是开心快乐。
微信学习交流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的功能和作用越来越大,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男女老少,手机都成了必备,尤其是年轻人,时刻离不开手机。有人编出顺口溜:“一机在手,天长地久,机一离手,魂都没有。”形象地道出了人们对手机的痴迷程度。
其实手机也确实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有人给手机总结出30个作用——听到这个数字就够吓人的。现在各种手机软件满天飞,什么快手、抖音,小视频、公众号等等。给人们带来的方便,除了正常通讯,还可以娱乐消遣,手机支付,微信交流,视频摄影,学习知识,收看新闻,各种功能齐全,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我对手机也比较偏爱,虽然没到“机一离手,魂都没有”的程度,可也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我用得最多的是QQ、微信。我在QQ里发表了数十篇散文、游记,数千幅专题照片,收藏了2000多篇有价值的资料,用以同亲朋好友交流,用以学习知识。后来,大约是2011年,腾讯公司发布了新的软件微信,功能更强大,更方便快捷。我在2015年才使用微信,主要通过微信视频交流、语音通讯、学习知识、收看新闻。还创作了几十篇图文并茂的游记美篇,通过微信发布,同朋友交流。
通过微信学知识、看新闻,也受益匪浅。人上了年纪,眼睛花得厉害,逐渐失去阅读书本的能力,看上20分钟半个小时就头晕眼花。在国外又不能及时了解国内形势和国家方针政策,主要就依靠微信了解这些信息。在当下自媒体盛行的情况下,网络一片混乱,各种信息鱼目混珠。有的无德自媒体发布的链接、帖子、视频是为了赚取点击量,捕风捉影,危言耸听;有的歪曲事实,胡编乱造。我在微信里学知识、看新闻,只看官方网站发布的消息和权威媒体的信息。这就要求自己不仅具有相当的立场定力,还要具备敏锐的辨别能力。
手机摄影、录制视频也是我的爱好。我爱好摄影,先后治办过几台尼康单反照相机,最近使用的是尼康D850,配备了尼康14-24mm、24-70mm、70-200mm三个变焦镜头,加起来有十来斤重,有点背不动、举不起了。越来越青睐轻巧、方便的手机摄影。为了存储更多的照片,女儿给我买了一台256G的苹果手机,走到哪里拍到哪里,感觉非常方便。
我的性格是喜静不喜动,闲来没事就动笔写点小短文。这不,今年冬天新冠疫情严重,蛰居在家避疫,闲得无聊,就写了这组小文章《回首往事70年》,30篇小文,大约12万字,用了不到两个月时间。这也算是我侨居新西兰充实生活的一种方式,一件乐此不疲的正经事。(未完,待续)